反思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檢視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處理自己的情感、做困難的實證決斷、解決人際衝突、執行臨床技能及發現自我價值,反思已被列為醫學生必備的專業能力之一。為協助學生發展反思的能力與習慣,本校於2006年開始長期發展縱貫式的反思教學,反思教學不僅融入低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程,且擴及專業課程乃至臨床實習中。為求課程精進發展,本校重視教學研究及課程發展,透過學院、跨領域教師的共學及合作,營造更全面的反思教學環境,持續發展多元特色教學。
「經典閱讀與反思」教學──反思教學的紮根
一、教學理念
閱讀是向文本開放、敞開自己,開啟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人類文化的活動;書寫,作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活動,則是在開啟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認同與自我理解。
扣緊閱讀與書寫活動的根本特質,本校在經典閱讀課程中全面推動「反思寫作」的訓練,導向透過書寫的學習(writing to learn),而不是學習寫作(learning to write),亦即將書寫當作一種學習工具,以深化學生的反思能力與習慣。
反思能力的內涵有:(1)對外在事件的描述;(2)對自我情感及想法的描述;(3)與個人經驗連結的個人化解釋;(4)概括化或理論化的分析;(5)具結構化的論述。
本校規定所有修習經典閱讀課程的學生,每週課後都要撰寫反思日誌一篇(每學期不得少於10篇),由教師給與回饋與引導;並操作檔案教學,引導學生製作學習檔案、進行自我評估及同儕評估,藉由上課施行結構化的反思寫作引導,學會如何學習,掌握如何使用反思寫作這個學習工具進行自我督導的學習。
二、現況介紹
經典閱讀為本校的必修課程,目前仍持續全面融入反思寫作教學。2018年為了強化反思寫作的學習成效,透過本校微型課程的機制,開設「反思寫作刻意練習工作坊」,訓練學生在反思寫作的過程中操作後設認知學習策略,展開自我督導與自我導向學習,提升反思日誌內容的品質。並出版國內第一本《反思寫作:刻意練習》學生自學手冊,將由反思寫作中心持續研發深化閱讀與反思的書寫策略。
「藝術實作與反思」教學—embodied learning
一、教學理念
有見臺灣學生在國中和高中階段長期面對重複考試的學習,使得學生以為學習就是面對書本,重複書本所傳遞知識的活動,長此以往,造成學生習於處理紙本資料,卻缺乏處理生活、人際互動的經驗;缺乏與他人和世界進行具體互動的經驗;更不擅面對自己的感官知覺、身體經驗、情緒變化、感受與思考等經驗,在我們的教育傳統中又偏重在獲取有關外界知識和技巧的學習,相對地不重視有關內在自我知識的覺察與建構,為了改善以上的教學現況,開發藝術實作與反思並重的課程,發展身體學習,協助學生開發參與真實世界所需的觀察力、對當下活動的身體知覺力,調動身體技術的身體調節力及行動中的反思力等。
二、現況介紹
(一)具身化的文化學習(embodied learning of culture )
這是依照傳統儒家的「禮樂教化」的教育理論及規畫,發展透過藝術展演的自我教養課程。傳統東方古琴、雅樂舞、書法、武術、儀式,不只是身體技術的訓練而已,中國人把理想的「人際交往互動的身體動作模式」編碼在程式化的動作中,引導學習者,透過身體的練習,內化這些理想的「人際交往互動的身體動作模式」;引導學生在慢動作的練習中發展對自己身體動作的當下覺察力(或稱身體知覺),引發「自得之樂」,避免機械的重複;透過行動後的反思對話,建構有關自己身體實踐的自我知識;並透過經典閱讀提升自我知識。
1.古琴與哲學實踐──古琴
由林文琪老師規畫的「古琴與哲學實踐」是這一系列課程的種子課程。本課程藉助古琴操作技術的學習,內化編碼在古琴彈奏指法動作中的「理想人際互動模式」;課程中透過反思寫作喚起學生對技術操作的身體覺察,以建立個人化的技術知識;透過《禮記.樂記》經典閱讀、美學(aesthetics)的研究及反思寫作擴張學生對自己經驗理解。課程中發展了「藝術實作+反思寫作+後設理論」的教學模式,其課程結構及教學目標如下:
◎藝術實作與反思並重的課程結構及教學目標
課程結構
|
藝術實作
|
反思寫作
|
後設理論
|
教學目標
|
具指導性的實踐
調整練習與內化
|
對細節的關注
對自我的覺察
發展個人論述
|
擴大理解視野
|
2.宗教禮俗與生命關懷──佾舞
這門課程是提供儒家的儀式舞蹈(佾舞)作為身體練習,輔以細緻化的身體操作指導;透過反思寫作提升對身體技術練習經驗的書寫,建構身體技術的知識;並透過《禮記》經典閱讀及人類學、社會有關儀式的研究,擴張對自己身體技術知識的理解。
課程名稱
|
藝術實作類型
|
教師
|
強化身體覺的實作引導
|
反思寫作引導
|
後設認知理論討論
|
宗教禮俗與生命關懷
|
佾舞基本動作練習
|
林文琪
李宜芳
|
(1)動作示範與說明:技術教師示範動作,同時描述自己操作過程的身體感受。
(2)跟著教師一起做:教師帶著同學一起做動作,過程中輔以操作過程細緻的身體感受描述指導語,引導同學感受自己的動作。
(3)手把手指導:老師巡視同學動作,給與個別指導。
(4)理論教師?堂協助個別指導。
(5)課後練習:放鬆動作不複雜,沒有特別的備忘教材,同學可以隨時練習。
|
(1)要求詳細描述上課過程含佾舞基本動作練習的經驗
(2)自我觀察記錄:規畫日常生活中自己身體經驗的覺察記錄作業。
|
(1)儀式動作與身體教育討論與閱讀。
(2)身體現象學:君子禮容及情感狀態的描述性文字解讀與討?。
(3)日常動作之觀察記錄與分析
|
3.東方肢體美學──太極拳
這門課程是透過太極拳作為身體練習;透過反思寫作提升對身體技術練習經驗的書寫,建構身體技術的知識;並透過道家經典閱讀及身心學的研究,擴張對自己身體技術知識的理解。
課程名稱
|
藝術實作類型
|
教師
|
強化身體覺的實作引導
|
反思寫作引導
|
後設認知理論討論
|
東方肢體美學
|
太極拳
|
陳偉誠
|
(1) 動作示範:教師太極拳套路示範,伴著傳統動作名稱口訣。
(2)跟著教師一起做:教師帶著同學一起做動作,過程中輔以傳統套路動作口令指導語,協助記憶動作。
(3) 手把手指導:老師巡視同學動作,給與個別指導。
(4)課後練習:提供套路錄影,同學可以在家自己練習。
|
(1)結構化的反思日誌:記錄上課過程、覺察、反思、行動與結語。
|
(1)課堂即時與同學討論身體文化問題
(2)課外撰寫老子報告一篇。
|
(二)身體學習基礎課程的研發
以「古琴與哲學實踐」課程所建立的「藝術實作與反思並重」的教學模式,除了用於具身化的文化學習課程,進一步整合並他藝術展演課程,立基embodied mind 哲學理論的發展,發展其他身體化的學習課程,除了提升學生的情境觀察力、身體知覺力,身體調節能力外;並協助學生從自我覺察中,進一步建構自我知識;以及透過與自己經驗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擴展自己的理念及理論。已發展課程如下:
1.開設藝術與反思雙聯課程──深化理論與身體訓練
以雙聯課程的形式,鼓勵同學同時選修二門課,以構成4學分的微型學群,嘗試解決藝術實作與理論合併後上課時間不足的問題,並規畫更結構化的反思寫作作業。
|
課程名稱
|
教師
|
課程內容
|
反思寫作
|
(1)實作
|
肢體開發與自我探索(B)
|
陳玉秀
|
雅樂舞基本動作
|
結構化的反思書寫
|
(2)理論
|
藝術與身體知覺
|
林文琪
|
身心學,身體哲學,腦科學
|
針對實作規畫問題並選擇對應的理論,以問題的形式引導書寫
|
2.醫護人文劇──戲劇排演與具身敘事(embodied narrative)
這門課透過教育劇場演教員的訓練,引導學生透過戲劇排演與具身敘事,以「扮假作真」的方式去體驗醫療情境中的人物與事件。採跨域教師共時教學模式,因著劇本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進入醫療場域中去做實際的觀察及訪談,進行議題的澄清與思考,並透過相關資料的閱讀以擴張對議題的理解。透過反思日誌及敘事書寫,強化學生對醫療場域中的人事物能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課程名稱
|
藝術實作類型
|
教師
|
強化身體覺的實作引導
|
反思寫作引導
|
後設認知理論討論
|
醫護人文劇
|
戲劇
|
容淑華
林文琪
何淑娟
黃惠娟
|
(1) 每週演教員訓練實務
(2)手把手指導:老師現場指導
|
(1)結構化的反思日誌:記錄上課身體訓練過程,並進行後設反省,反思身體訓練項目在提升自己什麼能力。
(2)因應戲劇排演及角色發展,規畫各式課後作業。
|
(1)每週反省身體訓練活動,可以提供什麼能力培訓。
(2)課堂即時討論。
(3)針對劇本議題的發展,規畫相關理論資料的蒐集,並製作學習檔。
(4)透過議題的發展及戲劇排演,引導同學發現經驗不足,並自主規畫以什麼形式對醫療場域有更真實的探索與了解,由教師協助完成同學的學習規畫。
|
|
|
身體訓練 |
情境化的思維 |
|
|
現場討論 |
期末教育劇場 |
3.跨域整合與發展中的課程
執行科技部「具身化的醫學人文教育研發計畫(基礎篇):面向臨床情境的身體學習課程設計及教學行動研究」(106.08.01-108.07.31),由林文琪主持,與北藝大王雲幼老師、容淑華老師及本校呼吸治療學系何淑娟老師合作,立基具身認識論,研發透過藝術實作的身體學習課群。
◎身體化的通識人文基礎課程表
課程
|
藝術媒介
|
共時教學
|
身體敘事能力
|
導入理論
|
動作分析與身體探索
|
拉邦動作分析
|
王雲幼(藝)
林文琪(哲)
|
•身體知覺力、
•身體經驗表述力、
•身體的控制力、
•情境回應力
|
•身體書寫
•技術學習理論
•身體與自我
•身體現象學
|
肢體開發與自我探索
|
葛羅托斯基身體訓練
|
陳偉誠(藝)
林文琪(哲)
|
•模仿力、
•身體知覺力、
•身體的控制力、
•情境回應力
|
•身體書寫
•技術學習理論
•模仿理論
•身體知覺理論
|
藝術與身體知覺
|
雅樂舞
|
李宜芳(藝)
林文琪(哲)
|
•情境中的身體知覺、
•情境回應力
•身身體互動、合作、承擔與責任訓練體的控制力
|
•身體書寫
•技術學習理論
•自我與他人
•身體與社會
|
醫護人文劇
|
教育劇場
|
容淑華(藝)
林文琪(哲)
何淑娟(醫護)
黃惠娟(護)
|
•敘事想像力(情境化的具體思維力)
•身體敘事能力
|
•醫療人文議題探索
|
●「臨床人文反思」教學
一、教學理念
在臨床工作中進行反思學習與實踐,已被視為醫師、護理師等臨床工作者的基本專業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之一。Koole認為反思包括三個要素:1.對自我與處境之覺察(awareness) 2. 對自我與處境之理解(understanding)與批判分析反思(critical analysis) 3. 能產生新的觀點(perspective)來強化決策能力。跨領域人文反思能力可協助醫學及護理實習學生在臨床學習環境中落實觀察(包含內觀)、分析、評估與行動計畫,不僅可有效強化其臨床表現(如溝通與同理),更可確保醫護學生之人文素養不被專業化過程所扼殺。
二、現況介紹
(一)臨床人文反思
本校於2009年開始發展臨床人文反思,初期由通識教育中心林文琪老師與醫學系張念中及陳建宇醫師合作發展,於在五下六上內科實習課程中,融入臨床人文反思寫作及討論。2012年醫學系將臨床人文反思課程列為必修課程,由陳建宇醫師主導,在北醫大3家直屬附設醫院安排醫五下、醫六上實習生及護四實習生混合分組,每組10人以下,進行維期二個月的臨床人文反思寫作。初期教學團隊有:醫學系:張念中、陳建宇;通識人文教師:林文琪、何建志;護理系教師:張秀如、曾櫻枝。現仍特續開課中,課程操作模式如下:
第一階段反思寫作:依作業表單書寫上傳。
第一次網路平台小組討論:針對同學的書寫進行相互提問。
第二次網路平台小組討論:針對各組選出的焦點案例進行分析與相關閱讀分享
第二階段反思寫作:依作業表單書寫上傳。
總結與回饋:由教師到各院與學生座談討論。
(二)敘事融入臨床反思教學
為了推動敘事融入基礎臨床技能教學,於2015年12月-2017年3月,共?辦12場敘事理論讀書會,以深化教師對「敘事」作為一種具體思維的理解。並舉辦敘事醫學工作坊,促進教師探索多元的教學方法。目前已開設課程有:
1.敘事反思融入臨床實習及專業倫理
2016年由呼吸治療學系江玲玲、何淑娟、黃惠娟、楊幼蘭老師及通識中心林文琪老師,在臨床實習課程中融入「實習日誌」、「病人生命故事」撰寫,並透過「為學弟妹說故事」及「故事咖啡館」的方式,邀請大四學長到課堂上分享臨床實習所遭遇到的真實故事,以說故事的方式,與學弟妹們分享實習的見聞與心得,建立分享故事的學習傳統;及邀請臨床醫護人員至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倫理案例故事,引導倫理分享及典範學習。將敘事融入臨床實習的場域中,以落實同理心、專業態度及利他的責任感。
|
圖 敘事書寫融入臨床實習教學 |
|
課程同學認真傾聽學長說故事 |
|
|
同學分享三十年後自己成為優良呼吸治療師的想像 |
2.敘事融入解剖英靈祭教學
本課程由解剖學科邱瑞珍老師負責,透過病人生命故事的閱讀;引導學生訪問大體老師家屬,撰寫大體老師生命故事;透過大體老師祭典儀式的參與,喚起同學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為大體解剖課程,融入人文關懷。
3.跨領域敘事課程研發團隊
(1).以人為本的智慧健康照護團隊(校級)
為了從人文出發,重新定義問題,以期建構完善智慧健康照護與在地熟齡生活圈,促使師生共同建構Smart TMU未來教育,本團隊整合醫學系、醫學工程學系、醫學管理學系、通識教育中心等跨單位的合作,希望開設專案導向式課程,結合教與學,推動團隊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研究,以修正課程群組的架構、內容,形成課程目標/實踐/教學實踐研究的良性迴圈。(延伸閱讀:熟齡Smart care跨域敘事教研計畫團隊)
(2).以身體敘事(enbodied narrative)為核心的康照護課群研發團隊
為了提供更精緻而人性化的健康照顧服務,本計畫整合哲學、社工諮商、舞蹈、資訊及醫療臨床教學專長的教師們,組織人性化的健康照顧之身體技術(body techniques)教學研發社群,共同思考如何有效提升醫學院學生的關懷實踐力,含:對自身在情境中身體反應的覺察(簡稱身體知覺),對情境中他人身體所傳達的情感訊息之感受力,人際互動及接觸中身體化情感界線的動態調節力,如何適切地做出同理的身體回應,以及提供舒適照顧的身體技術等。希望可以培育關心人類身心健康生活品質提升的醫療工作者。(延伸閱讀:具身敘事教學社群研發計畫團隊)
●「技術與反思」教學研發
一、教學理念
技術學習不只是依照標準化程序(SOP)或規則(maxims)去操作的過程,而有其從新手到專家的精熟發展過程,及至內化為個人身體化的實踐智慧。然而只是標準化程序或規則的示範及講授,若無實作的配合,很容易導向有關操作流程認知性的掌握(know that),或僅止於認知地知道如何操作(know how)的標準化流程而已;或安排模擬實作,但在模擬時若只是對同學或假人道具去記誦標準化程序,不能「扮假作真」,那麼容易流於只是依照標準化流程來演示(show how)而已。
誠如美國學者Dreyfus所指出的,技能的習得基本上是一個being-in -the-world 的過程,每一個動作的完成都隱含著對情境脈絡的具身的(embodied)理解,技能的習得是在身體化的敘事中構成的,所謂身體化的敘事就是一種戲劇化的排演。
為了落實技能學習的脈絡化,避免將技術學習的僵化和機械化,本計畫擬在技能教學中融入身體化的敘事(戲劇),將學校的技能教學導入情境化的、敘事的想像以及戲劇化、身體化的演練,將技能的習得從Having的狀態轉向Being的狀態。
二、課程發展
(一)理論扎根與課程研發
執行科技部「反思寫作融入臨床技能教學」之教學模式研發與教學實踐行動研究(2015.08.01.-2017.07.31)。主持人:通識教育中心林文琪,共同主持人:醫學系陳建宇及吳建志,進行技術哲學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反思融入臨床技能教學課程。
(二)舉辦身體訓練課程研發教師社群活動: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身體訓練工作坊
為促進跨領域教師的對話,招募本校關心身體議題、身體技術、臨床技能教學的教師進行跨領域合作,從事葛羅托斯基身體訓練技法的實務、理論及教學應用,開發提升學生默會知識能力的訓練課程,優化學生臨床技能及工作表現。106年3月至2017年6月共舉辦11場身體學習研發社群活動。
2017年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身體訓練工作坊
次
|
時間
|
標題
|
1
|
03/15
|
與葛羅托思基相遇的故事
|
2
|
03/22
|
葛羅托思基實驗劇場的實施方式介紹與實作
|
3
|
03/29
|
葛羅托思基實驗劇場的實施方式介紹與實作
|
4
|
04/12
|
葛羅托思基實驗劇場的實施方式介紹與實作
|
5
|
04/19
|
葛羅托思基實驗劇場的實施方式介紹與實作
|
6
|
04/26
|
葛羅托思基貧窮劇場的基本觀念
|
7
|
05/03
|
葛羅托思基貧窮劇場多元觀點的詮釋
|
8
|
05/10
|
身體訓練教學經驗分享
|
9
|
05/17
|
身體訓練教學經驗分享
|
10
|
06/07
|
葛羅托思基吟唱體驗
|
11
|
06/14
|
葛羅托思基神秘劇演示與介紹
|
|
跨醫護人文的教師社群 |
|
|
陳偉誠老師分享葛氏身體訓練經驗 |
葛氏訓練Motion動作體驗教學 |
三、現況報導
(一)技術反思教學模式
曾參與教學模式研發的臨床教學教師有:醫學系吳建志、陳建宇、曾德銘、張景欣、蔡詩文、徐逸庭等六位醫師,呼吸治療學系江玲玲、何淑娟、楊幼蘭等三位老師,共計9位專業教師實際參與教學規畫及教學試驗,已發展的教學模式有以下三類:
|
課程類型
|
融入反思教學模式
|
課堂實踐
|
1
|
臨床實習
|
課後技術反思日誌
|
•教師示範解說
→模擬實作練習
→課後撰寫技術日誌(含技術操術操作流程、操作要領、原理知識及手感的反思)
|
2
|
臨床技能模擬教學
|
翻轉教學:課前觀看教學影片+課堂小組反思
|
•課前自主觀看影片
→課堂小組反思操作流程討論
→教師示範解說
→模擬實作練習
|
3
|
身體檢查與評估
|
輔助身體化敘事微型課程:身體訓練通識課程+身體書寫
|
•同時選修「身體訓練」通識課程
→技能學習方法的後設反省
→技能學習的身體訓練實作
→標準病人訓練(戲劇化的敘事教學)
→工作坊中的身體書寫
→工作坊後的人物動作觀察紀錄與分析
→回到技能課程中擔任標準病人
→啟動扮假作真的實作
|
(二)連結技術學習的身體學習工作坊
2016年開設「身體檢查與評估」+「戲劇排演與身體敘事工作坊」課程
本課程透過學生同時選修「身體檢查與評估」專業課程及「戲劇排演與身體敘事工作坊」通識課程的機制,學生在「戲劇排演與身體敘事工作坊」中學習身體動作觀察與模仿的技術,以及以病人遭遇病痛的身體動作模擬的實作訓練。這個訓練不僅培養同學的同理心,並且當同學把「戲劇排演與身體敘事工作坊」中所學到的技術帶回到「身體檢查與評估」課程中,一方面擔任模擬病人協助同學進行情境脈絡化的模擬練習;並把身體動作觀察與模仿的技術帶進模擬中,進行扮假作真的實作。
|
「戲劇排演與身體敘事工作坊」操作流程圖說 |
|
林文琪老師引導同學反省技術學習與身體模仿的關係 |
|
|
陳偉誠老師給與同學基本身體訓練 |
陳偉誠老師帶同學進行標準訓練進行病人的模擬 |
|
|
何淑娟老師指導同學在技能課程中進行扮假作真的模擬學習 |
(三)身體學習基礎課程研發
持續透過跨域教師互動,發展身體學習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執行的計畫有:
•教育部專業智能融入敘事計畫:「身體化的敘事醫學課群營造計畫──身體、技術與人文醫學」(2017.08.01-2018.12.31) 何淑娟主持,林文琪協同主持。
•科技部「具身化的醫學人文教育研發計畫(基礎篇):面向臨床情境的身體學習課程設計及教學行動研究」(2017.08.01-2019.07.31),林文琪主持,王雲幼(北藝大)、容淑華(北藝大)、何淑娟共同主持
•科技部「具身化的醫學人文教育研發計畫(實踐篇):根植於臨床情境的模擬課程設計及臨床長照實習教學行動研究」(2017.08.01-2018.07.31.),何淑娟主持,林哲偉、林文琪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