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通識教育中心自96年以來正式經營以「以單一文化經典為教材」、「活化經典的課程設計」、「小班教學的學習規畫」、「融入反思寫作的書寫訓練」及「落實課程發展」的「經典閱讀課程」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本中心所開設的經典閱讀課程教師,皆參與反思寫作教學。
「藝術實作與反思」教學研發團隊
在我們的教育中偏重在獲取有關外界知識和技巧的學習,相對地不重視有關內在自我知識能力的學習,使得學生以為學習就是面對書本,重複書本所傳遞知識的活動,長此以往,造成學生習於處理紙本資料,卻缺乏與他人和世界進行具體互動的經驗,更不擅面對自己的感官知覺、身體經驗、情緒變化、感受與思考等經驗。為了改善前述的教學現況而發展藝術實作與反思並重的課程,協助學生開發感官知覺,身體知覺,行動中的反思,身體學習能能力及自我調節的能力等。
「臨床人文反思」教學研發團隊
反思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檢視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處理自己的情感、做困難的實證決斷、解決人際衝突、執行臨床技能及發現自我價值,反思已被列為醫學生必備的專業能力之一。本校於2006年開始在通識教育中心行動學習課程及教育經典閱讀課程中嘗試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模式,於2008年決定於必選修的經典閱讀課程中全面融入反思寫作。為營造更全面的反思教學環境,故進而透過跨學院的合作,進行臨床人文反思教學之研發。
「技術與反思」教學研發團隊
反思可以幫助醫療人員在技術學習上,不再只是依照標準化程序(SOP)或規則(maxims)去操作,而能從新手邁向專家的精熟發展過程,內化為個人身體化的實踐智慧。僅就標準化程序或規則的示範及講授,若無實作的配合,很容易導向操作流程認知性的掌握(know that),或僅止於認知地知道如何操作(know how)的標準化流程;為了落實技能學習的脈絡化,避免技術學習的僵化和機械化,擬在技能教學中融入身體化的敘事(戲劇),將學校的技能教學導入情境化的、敘事的想像以及戲劇化、身體化的演練,將技能的習得從Having的狀態轉向Being的狀態。
團隊成員
|
基本資料
|
林文琪
|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術專長:美學、身體哲學、禮學、道家哲學
教學任務:發展教學理論、課程研發、教學規畫、身體書寫規畫、協同理論教學、教學研究
通訊:winkey@tmu.edu.tw
|
陳建宇
|
醫學系麻醉學科助理教授
學術專長:醫學倫理、臨床倫理、生命倫理、麻醉學、醫學教育、醫學倫理教育、醫學專業素養
教學任務:課程研發、教學規畫、技術教學
通訊:jc2jc@tmu.edu.tw
|
吳建志
|
泌尿學科副教授、臨床技能中心主任、醫學教育暨人文學科主任、醫學模擬教育中心主任
學術專長:男性醫學
教學任務:課程研發、教學規畫、技術教學
通訊:ccwu@tmu.edu.tw
|
何淑娟
|
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
學術專長:肺部復建、長期照護、呼吸道分子生物學
教學任務:課程研發、教學規畫、技術教學
通訊:shu-chuan@tmu.edu.tw
|
江玲玲
|
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
學術專長:臨床呼吸生理、居家呼吸照護、心肺復原治療,長期呼吸照護、基礎呼吸治療
教學任務:課程研發、教學規畫、技術教學
通訊:llchiang@tmu.edu.tw
|
楊幼蘭
|
呼吸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學術專長:呼吸生理、呼吸治療
教學任務:課程研發、教學規畫、技術教學
通訊:ylyang@tmu.edu.tw
|
甘乃文
|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體育長
學術專長:運動科學、籃球、網球、游泳、體適能
教學任務:課程研發、教學規畫、技術教學
通訊:kevinkan@tmu.edu.tw
|
鐘雨純
|
體育教學組 助理教授
學術專長:有氧舞蹈、瑜珈、桌球
教學任務:課程研發、教學規畫、技術教學
通訊:e750224@tmu.edu.tw
|
熟齡Smart care跨域敘事教研計畫團隊
以「AI時代下的高齡化社會:在地熟齡×智慧健康、在地熟齡x社會需求」為核心議題,鎖定在地熟齡,站在今日為明日的高齡社會做準備。希望從人文出發,重新定義問題,以期建構完善智慧健康照護與在地熟齡生活圈,促使師生共同建構Smart TMU未來教育。本團隊立足五大核心理念,並具體落實五大理念。整合本校專業系所與通識教育中心之跨領域資源,經營教師社群及課程模組,且進行場域踏查,最終將發展出公共書寫平台、相關成果與知識產出。